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碳微球及氨基化碳納米管組裝單元的有序LB膜制備與性能研究
> 表面張力和重力驅動下液態釬料填充焊縫流動模型構建及效果評估(三)
> 表面張力儀系統測定:溫度范圍內甲基九氟丁醚的液相密度與表面張力
> (Delta-8)橄欖油兩性表面活性劑之間的協同作用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摘要、介紹、實驗部分
> 長鏈酰胺甜菜堿與芥酸鈉復配表觀黏度與降低界(表)面張力等性能評價
> 基于藥液表面張力測定估算蘋果樹最大施藥液量的方法(三)
> 4種油醇烷氧基化物平衡和動態表面張力、潤濕性、泡沫性、乳化性質研究(三)
> 納米熔鹽形成機理、表面張力測定及影響因素研究(三)
> ?為什么快速拍擊水面還是會感到水面很硬?
> 腰果酚醛樹脂嵌段聚醚破乳劑表面/界面性能、油滴破裂速率常數測定(二)
推薦新聞Info
-
> 表面張力和接觸角的關系|寶玉石接觸角的測量結果和表面張力計算方法(二)
> 表面張力和接觸角的關系|寶玉石接觸角的測量結果和表面張力計算方法(一)
> 表面張力儀系統測定:溫度范圍內甲基九氟丁醚的液相密度與表面張力
> 一套低溫、高壓懸滴法表面張力實驗測量系統實踐效果(三)
> 一套低溫、高壓懸滴法表面張力實驗測量系統實踐效果(二)
> 一套低溫、高壓懸滴法表面張力實驗測量系統實踐效果(一)
> 不同溫度下純有機物液體表面張力估算方法及關聯方程(二)
> 不同溫度下純有機物液體表面張力估算方法及關聯方程(一)
> ?工藝因素對植物纖維活性發泡材料表面張力的影響
> 印刷掉墨現象:真空噴鋁轉移紙儲存時間與涂層表面張力、結合牢度關聯性研究(三)
典型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起泡劑的界面行為對泡沫性能的影響機制
來源: 瀏覽 267 次 發布時間:2025-09-25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典型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起泡劑的界面行為,探討其對泡沫性能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離子型起泡劑在相同濃度下表現出更低的表面張力和更高的泡沫擴張模量,因而具有更強的起泡能力和更優的泡沫穩定性。隨著濃度增加,離子型起泡劑的表面張力逐漸降低,擴張模量持續升高,泡沫的起泡能力與穩定性同步增強;而對非離子型起泡劑而言,盡管表面張力隨濃度上升而下降、起泡能力提高,但其擴張模量卻隨之減小,導致泡沫穩定性降低。該差異源于兩類起泡劑分子在氣液界面的吸附動力學與膜力學行為的不同。
引言
泡沫浮選是一種基于礦物與脈石表面潤濕性差異的選礦技術,其過程發生在固-液-氣三相交界區域。浮選藥劑通過調控界面性質來實現目標礦物的選擇性分離。其中,起泡劑主要作用于氣液界面,影響氣泡的生成、尺寸分布及壽命,從而決定浮選效率。起泡劑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降低溶液表面張力以促進氣泡形成,還體現在增強泡沫膜的機械強度,提升泡沫穩定性。
已有研究表明,起泡劑濃度變化會顯著影響泡沫半衰期、表面張力及界面流變特性。泡沫穩定性的本質與氣液界面的粘彈性密切相關,而界面擴張模量是衡量界面抵抗形變能力的重要參數。因此,深入理解不同類型起泡劑在不同濃度下的界面行為,對于優化浮選工藝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選取典型的離子型起泡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DS)與非離子型起泡劑仲辛醇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界面流變技術系統分析其表面張力與擴張模量的變化規律,揭示起泡劑類型與濃度對泡沫性能的影響機制。
1.實驗方法
采用上升氣泡法測定溶液的表面張力,利用界面流變儀結合小幅低頻振蕩技術測量氣液界面的擴張模量。實驗過程中,通過控制正弦擾動改變氣泡表面積,記錄相應的表面張力響應,并根據公式計算界面擴張模量:
其中$E$為擴張模量,$gamma$為表面張力,$A$為界面面積。該方法可有效反映界面膜在動態擾動下的恢復能力,進而評估泡沫穩定性。
2.結果與討論
2.1離子型起泡劑(十二烷基硫酸鈉)的界面行為
十二烷基硫酸鈉作為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水溶液中能夠有效降低表面張力。隨著濃度的增加,其分子逐步富集于氣液界面,導致表面張力持續下降。當濃度接近臨界膠束濃度(CMC)時,界面趨于飽和吸附,表面張力達到最低值并保持穩定。該趨勢表明,SDS分子在界面的有序排列顯著降低了體系的表面能,從而增強了起泡能力。
與此同時,SDS溶液的界面擴張模量隨濃度增加而增大。這歸因于其較強的界面膜強度和快速的分子擴散與再吸附能力。當泡沫界面受到外界擾動時,高濃度下的SDS分子能迅速從體相遷移至界面,補償因面積擴張引起的表面濃度下降,從而維持較高的表面張力響應,表現出較大的擴張模量。這一特性賦予其生成的泡沫良好的抗破裂能力,提升了整體穩定性。
此外,由于SDS分子帶有電荷,其在界面形成的雙電層結構也增加了相鄰氣泡間的靜電排斥作用,進一步抑制了泡沫聚并,延長了泡沫壽命。
2.2非離子型起泡劑(仲辛醇)的界面行為
仲辛醇作為非離子型起泡劑,同樣具備降低表面張力的能力。隨著濃度升高,其分子逐漸吸附于氣液界面,使表面張力下降,并在達到一定濃度后趨于平臺,表明界面吸附趨于飽和。
然而,與離子型起泡劑不同的是,仲辛醇溶液的界面擴張模量隨濃度升高而呈現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可能與其分子結構及界面動力學有關。仲辛醇分子缺乏電荷相互作用,界面膜主要依賴范德華力和氫鍵維持結構完整性。在高濃度條件下,體相中分子濃度過高可能導致界面分子排列過于密集或發生局部堆積,反而削弱了界面膜對外界擾動的響應能力。同時,高濃度下分子擴散速率受限,界面修復機制變慢,導致擴張模量降低。
盡管仲辛醇能有效降低表面張力并提升起泡能力,但由于其界面膜的粘彈性較差,泡沫在受到剪切或擾動時更容易破裂,因此泡沫穩定性相對較弱。
比較兩類起泡劑可見,離子型起泡劑在相同濃度下通常具有更低的表面張力和更高的擴張模量,因而兼具優良的起泡性和穩泡性;而非離子型起泡劑雖能有效起泡,但在高濃度下存在泡沫穩定性下降的風險。
3.結論
1.起泡劑濃度的增加普遍有助于降低表面張力,提升起泡能力。
2.對于離子型起泡劑(如十二烷基硫酸鈉),隨著濃度上升,界面擴張模量增大,泡沫穩定性增強,體現出優異的綜合泡沫性能。
3.對于非離子型起泡劑(如仲辛醇),雖然起泡能力隨濃度增加而增強,但其擴張模量隨濃度升高而減小,導致泡沫穩定性下降。
4.離子型起泡劑因其較強的界面吸附能力和電荷效應,在起泡能力和泡沫穩定性方面均優于非離子型起泡劑。
本研究從界面物理化學角度揭示了不同類型起泡劑的作用機制,為浮選藥劑的選擇與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